(原标题:哎呀,我一不小心又拿了3月销冠)
汽车之家 专业测试 据统计,自2025年3月3日至3月30日,特斯拉Model Y在中国市场共售出43,370辆,不但是纯电中型SUV的销量冠军,也是纯电车型的销量冠军。看来Model Y在某些人的心中还是很香的。于是,我们借了一台特斯拉Model Y 2025款 长续航全轮驱动 首发版进行一次试驾。另外,我会把北京同事们,在汽车之家标准场地里测试的成绩放在第五页。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看看,或是可以期待我们北京同事全套的测试结果。
这是一篇比较长的文章,会从外观内饰空间逐项介绍。先说一下我的感觉,就是这辆车给人的感觉还是很特斯拉,外观变化集中在头尾,内饰就是一些细节上的不同。用起来没毛病,但是总让人觉得和现在的国产品牌相比,“素”了一些。
新老款对比在这里:“用力点我”
或复制以下链接:
https://www.autohome.com.cn/drive/202501/1303678.html
更多精彩视频,尽在汽车之家视频平台
外观:头尾变化大,但是细节也有很多不同
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个眯眯眼,很多人说看起来和国产车一样了,只能说众多国产车厂走的还是比较靠前。不过好不好看见仁见智,美丑在这边不多评论。这个前脸能够减低风阻,让气流更顺畅地流过前方。
车身中间变化不大,造型还是令人熟悉,但厂家宣称这个车顶的曲面比老款车型低了一点。我猜可能为风阻贡献了一点正向的功效。还有一些细节有些变化,像是后视镜的造型略有改变。
尾灯变化也是非常巨大的,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条很平凡的贯穿式尾灯,但是一开灯才发现是“漫反射贯穿式尾灯”,有种家里氛围灯的感觉。
在此插播一条消息,我们试驾的车型,是需要加钱选配的。具体加价如下。如果不想多花钱,可以直接选星空灰。
摄像头的变化也是焕新版车型的特色。在前包围下方新增了一个摄像头,翼子板摄像头周遭的造型有所变化,为的就是要减少摄像头被污染的机会。
整体来说,前后贯穿式灯组更贴近特斯拉Cybertruck以及CyberCab,我个人认为车头的造型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够接受,但是尾灯设计倒是令人觉得很有质感。你能接受它的变化吗?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。
更多精彩视频,尽在汽车之家视频平台
一进到车内,感觉好像是熟悉的配方,但是又有点不同。没错,新车在内饰方面也有很多的变化,但是都集中在细节。你依然看不到国产车到处都是屏幕的风格,配置只能说很克制,但是用起来没什么问题,很顺手。
和Model 3焕新版相比,Model Y焕新版多了一根转向灯拨杆。有这根拨杆比较符合一般人的操作方式,也算是回应了一些市场声音。不过这根拨杆只有转向灯的功能,没有其他功能,控制远光灯、雨刮,你还是得从方向盘上操作。另外,换挡变成了屏幕操作。这点我觉得适应速度挺快,但是D挡在前,R挡在后,看起来似乎很符合一般人的使用逻辑,只不过如果你习惯自动挡向后拉是D挡,向前推是R挡的话,还需要一点时间习惯。
还有一个微小的升级,中控屏幕从老款的15英寸升级到了15.4英寸,分辨率和老款相同,为1920×1080,内置AMD Ryzen芯片。用起来没有什么明显的卡顿,能够分屏的设计让整体显示很清晰,不会有浪费大屏幕的问题。
Model Y焕新版,或者是说几乎所有特斯拉的内饰都有一个特性,就是用料什么的,你不能说它不好,但是就是欠缺一点妆点。这点和国内现在流行的风格相比,似乎有点“走自己的路”的感觉。或许很多人还是希望它能够多一点娱乐性配置(例如多几块屏),或是舒适性配置(例如小桌板之类的)。但无论如何,销量会说话,目前看来特斯拉应该还用不到这些招数。
车内其他部分也是特斯拉的传统风格,简洁有力,没有什么太华丽的设计。爱的人很爱,不爱的人可能会觉得太“素”了。前后排都有双层隔音玻璃,后排还是隐私玻璃。门板上具有氛围灯,而且前后门板都有。
门板上也有些变化,主要是按键造型的改变。不过用起来倒是大同小异,没有什么区别。这个电动窗开关我个人觉得十分好用,位置也是十分合适,用起来很直觉,不像有些厂家的车辆,到底是向前拨还是向后拨,你也搞不清楚,得花一些时间适应。
有个地方我比较有兴趣的,就是车顶还有一排换挡按键,这大概是怕屏幕失效的话,还能够操控车辆的保障措施吧?平常你都不会注意到这里还有换挡按键。
全景天幕在夏天可能让刚打完光子嫩肤的姑娘们无法接受,还得在车内撑伞,所以新款车型上的天幕,除了后部造型改变之外,材料也有所升级,焕新版Model Y使用全新镀银镀膜材料,官方宣称其能量反射效率提升了7倍。实际体验下来,感觉并不算太晒,不会觉得头顶很热。另外,在天幕的尾端,可以看到有一块区域颜色不一样,这块区域是为了减低对通信设备的干扰所作出的设计。
后排的空调出风口现在变成需要从屏幕中调整(虽然只是增加了一两个步骤,但是我还是觉得直接用手调整是最直接最快的),后排的屏幕是新增的,还可以玩游戏,不过这个屏幕的位置有点低,不太适合长时间观看。
车内有许多储物空间,不过和旧款相比,规划变得比较细腻,像是多了盖板或是限位器,整体来说并没有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后备厢空间同样也没有变化,宽大平整的空间表现,让人十分满意它的表现。有一些细节让人觉得体验不错,像是盖板下面的储物空间、两侧凹槽的储物空间,电动椅背放倒/升起的功能。
这时候又要请出汽车之家的招牌三件套:三种尺寸的行李箱,很轻松地放进后备厢中。后备厢的空间很规整,没有什么奇怪的凸起。而且像是电动椅背收折/升起这些功能都具备。
前备厢还是一样的能装,底部新增了一个排水口。如果去海鲜市场买水产,这里可以些容易漏水且易产生异味的物品。
储物空间表现,和之前的车型没有什么区别,空间规划十分合理,一些细节处,像是杯架增加了限位器,前备厢多了排水塞,这些都是细节但是实用的升级。总的来说,它或许不是同级别中最强的车型,但是所有的表现都非常平均,没有什么值得拿来大书特书的硬伤,这也是一种优势!
简短的说一下座椅表现,我主观的认为Model Y的座椅坐起来不是非常柔软的那种,反而是有点硬度的。关于座椅,也是属于每个人体型不同,各有所好,但是我个人觉得稍微硬的椅子反而能提供多一点的支撑性,长途反而没那么累。所谓的硬和有支撑感是有区别的,所谓的硬、单薄感,就像是搭波音737-800从上海直飞吉隆坡,坐到屁股发疼,这就不能称之为略有支撑感的硬,而是缺乏填充物的单薄感。
内部空间体验的感觉不错,当然了,因为我只是身高1.7m的矮子,所以坐什么车都会觉得空间还可以。这里主要是当一个比例尺,大家还是自己评估一下自己做进去是什么样的感觉。
从下面这张图能看出,不但椅垫增长了,连角度也很能贴合后排乘员的大腿,不会让大腿有悬空的感觉。腿部空间表现足够使用,毕竟这是一辆中型SUV,不会出现那种三拳逆天大空间的表现。
Model Y焕新版不管在加速还是刹停距离表现都很一致,经过十次的测试,都没有出现大幅衰退的情况。通过400m的时候,尾速已经将近180km/h了。在燃油车时代,这已经是性能跑车的水平了。
在0-400米加速测试中,焕新版Model Y的整体表现与刚刚0-100km/h加速测试时基本相同,且中后段动力足够持久稳定。车辆冲线最快用时为12.57秒,尾速达到了179.53km/h,且多次测试成绩几乎一致,表现依旧非常稳定。
更多精彩视频,尽在汽车之家视频平台
更多精彩视频,尽在汽车之家视频平台
厂家这次特别强化了隔音,来回应消费者的需求,实际驾驶之后,感觉焕新版车型的隔音效果的确有所提升。特别是压过坑洞的时候,传进来的声音不会让人觉得“碰、乓”的那种很没质感、很松散的感觉。这点让行驶质感再度提升,会使你觉得整辆车变得更“整”。而且胎噪、风噪都控制在一个非常不错的水平。
更多精彩视频,尽在汽车之家视频平台
更多精彩视频,尽在汽车之家视频平台
Model Y焕新版的表现还是令人非常满意,操控反应十分敏捷。虽然它的减振反应还是偏向比较硬的类型,但是至少这种硬不是没有质感的硬,坐在上面,不会让人觉得难受。而且整车的反应让人觉得很整,没有多余晃动。
其实目前这个动力表现,我都觉得有些动力过剩了,毕竟上海到处都是电动车,但是每次从北翟路地道上中环的地方,那些龟速行驶的车辆,0-100km/h的性能大多都能低于7秒,但是还是一样堵车,而且越来越堵。所以太强大的动力对于一般市井小民来说,有点没必要。我更愿意觉得这是一种心灵上的满足。当然了,如果你喜欢开快车,全轮驱动版还是需要的,毕竟那种不用等变速箱反应就是爽,和那些性能较差的电动车,只是油门踩下去瞬间才有力的虚假性能相比,全轮驱动版带来的动力是源源不绝的。
还有一点,就是这辆车的操控性,其实令人印象非常深刻,在并线变道的时候,整辆车的头尾一致性非常好,不会有车头走车头、车尾走车尾的感觉。在加速刹车时,整辆车的俯仰控制的也很不错。换言之,就是不管你是前后左右运动,它都不会有多余的晃动,或者是二次余震。减振的支撑力十分足够。
结论:
Model Y焕新版在保留特斯拉品牌的特色之余,在许多细节都进行升级,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变化,实际的变化比你想象的多更多。目前本车有两种配置:后轮驱动版(26.35万元)和长续航全轮驱动版(30.35万元)。
其实和众多国产品牌相比,Model Y并没有什么太突出的个性,有点像是燃油车时代的丰田,你挑不出什么硬伤,配置好像也不是最顶尖的,但是用起来没毛病,主打的就是均衡!当然了,特斯拉的定位还是比现在的丰田要来的高许多,体验也更好。而焕新版的推出更强化了这一优势。相比定位相近的Model 3,Model Y凭借更实用的空间表现,自然成为家庭用户的首选。
如果你只是以城市通勤为主,后驱版其实足够了,而且性能也不差。长途驾驶者可以考虑长续航版本,但是需不需要选配轮胎,就见仁见智了。老实说性能是我觉得最不必要的地方,毕竟电动车时代,性能都已经过剩了,随便一踩都有可能会超速。如此强劲的性能我认为应该出现在两/三厢轿车上。
虽然相较老款价格有所上浮,但新车在悬挂调校、NVH表现、自动驾驶硬件等方面均有显著升级,整体产品力的提升比起外观内饰其实多得多。你觉得划算吗?